超低排放

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永鋼集團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,其中有組織排放方面,粉塵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年排放量降幅分別達到27%、66%、70%,無組織顆粒物年排放量降幅達到80%,每年可節約環保稅3000萬元左右。進出廠大宗物料和產品的清潔方式運輸比例已達到80%,廠內運輸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均滿足超低排放標準要求。

水污染防治

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雨污分流,并建設了日處理能力4萬噸的污水處理設施,同時通過新增污水處理能力、實施梯級利用等措施,生產廢水、生活廢水、初期雨水100%循環利用,廢水實現了“零排放”,噸鋼新水消耗遠低于國家鋼鐵行業水效領跑值。建設船舶污染物接收站,將船舶污水進行統一收集處理,進一步提升河道污染防治水平。同時將廠區周邊20條、總長度約17公里的河道納入公司管控,以景觀河標準進行統一治理,實現“水清、岸綠、景美”的效果。

固廢循環利用

投資3.41億元建設轉底爐項目,在全國首次采用“水洗+轉底爐”復合工藝回收高氯高鋅冶金塵泥,實現了冶金塵泥無害化和鐵鋅固廢資源化利用。投資2.57億元建設建筑垃圾資源綜合化利用項目,年可處理建筑拆除垃圾110萬噸、裝潢垃圾30萬噸,再生出砌塊、砂漿等建筑材料。投資5000萬元,研發3D打印技術,將鋼渣通過3D打印技術制成包括崗亭、綠化廁所、花壇、生態樹池等產品,產品已經應用到張家港灣等項目上。研發鋼渣瀝青,利用鋼渣替代傳統骨料用于瀝青道路建設,目前已經在張家港市梁豐路鋪設了第一條鋼渣透水瀝青道路,為固廢在海綿城市的應用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。

噪聲治理

通過新建隔聲房、增加隔聲墻、對管道進行包扎等方式,有效降低了廠區噪聲及廠界噪聲。通過點、面結合的處理措施,目前廠界噪音滿足“白天65分貝,晚上55分貝”的標準要求,為員工創造良好工作環境。

生態文明建設

利用鋼廠低溫余熱為溫室育秧、糧食烘干和恒溫養魚提供熱源,將產業鏈拓展至農業生產領域,實現了工業與農業循環互補。所在地永聯村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、4A級旅游景區。